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虎枭 > 第327章 背后较量

第327章 背后较量

第327章 背后较量

软实力的较量不仅是文化,更大头是经济,人为财死的祖训可不是说说而已,那么多任务匠为什么愿意来西楚发展,根本上还是为了优厚的待遇。

甚至还包括很多中端人才,当他们得知在官学当教授,一个月有十贯钱收入,还提供住房,再对比自己累死累活一个月也就两三贯收入,强烈的落差之下,谁还不对柴桑趋之若务。

但这么多高薪收入必须要有强大的经济支持。

农业社会的经济自然是以农业来支撑,粮食产量是第一大经济指标,北方大平原依旧是天下最大的粮食产区,但几十年的争霸和战争,使北方人口锐减,现在的粮食产量已经远远比不上东汉全盛时期了。

相反,长江中下游开始崛起,曲辕犁、水车等农业科技的出现,耕牛开始普及,交趾稻的引进,以及大量南迁农民,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开发出现,粮食亩产量大幅度增加。

目前西楚的粮食总产量已经超过了之前的江东,现在相当于曹操势力辖区粮食产量的五成,虽然只有一半,但两年前,西楚的粮食产量连曹操辖区粮食产量的三成都没有,可见发展得极其迅猛。

经济实力除了最重要的粮食指标外,还其他不少指标,比如生铁产量、比如盐产量、再比如牲畜储备量、各种运输工具数量等等。

虽然地域差别使西楚在牲畜存量上比不上北方,但船只的拥有量却远远超过了北方,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

当然还有金融实力,那就是市场上货币的存量以及每年的增量,当然这种货币不是劣钱和以一当十、以一当五十的大钱,而是实打实的合格铜钱,或者稀少的白银、黄金,这实际上就是靠强大的采矿业、冶炼业和铸钱业来支撑。

可能连曹操都想不到的是,西楚的铜产量和每年的铸钱量都超过了中原,不光是铜产量,金银产量也远超中原,这也是南方的优势,东汉的大型铜矿和金银矿产地几乎都在南方。

正是有这些优势,又经过数年的卧薪尝胆,拼命积累,西楚的金融实力才后来居上,已经和曹操势力比肩,而曹操势力只是在铜钱的存量上占优,每年的铜钱增量只有西楚的三成。

官房内,蒋琬将一份文书递给甘宁,“三十万贯新钱已经铸造完成,还是按照原计划是巴蜀购买物资吗?”

甘宁食指在案上点了点,又沉思片刻,最终摇头道:“我们和曹操达成停战协议,刘备必然对我们极度不满,再去巴蜀购买物资容易被扣押,改成去江东,收购布匹、油料、铁器和船料。”

“江东那边会不会”蒋琬有点担心。

“不会!”

甘宁很自信地摇摇头,“我们停战协议签署了才两个月,如果他们敢扣押我的物资,正好给我出兵的借口,所以我们还要正大光明的买。”

这几年,甘宁用他们铸造的铜钱大量在南郡、巴蜀、中原和江东大量购买各种民生和战略物资,尤其是会稽数百家船料工场出产各种军用级船料,基本上都被他们买走了,他们的各型战船才能像下饺子一样出现。

金融的本质就是用创造出的货币购买物资,虽然他们付出的也是真正有价值的铜钱,可如果这些超量铜钱出现他们市场上,必然会引发物价爆涨,重创他们的统治基础。

这一点甘宁非常清楚,他用铸造出来的天量铜钱四处购买各种物资,铜钱留在当地,物资运回柴桑,他修建了一片又一片仓库群,每一座仓库都装得满满当当。

光从江东购买的布匹就超过了百万匹,这些布匹用来奖励立功将士,用来配合粮食一起平抑物价,为他将来北伐打下坚实基础。

停一下,甘宁又补充道:“我们和曹操的停战协议中有贸易自由的条款,你不要担心,尽管放手去做。”

“遵令!”

蒋琬行一礼走了,甘宁坐在官房宽大的椅子上,头脑中还在思索着夺下江东的策略,经济上的货币入侵,严重抬升物价,削弱曹操在江东的统治基础,用科举笼络江东世家,最后是彻底封锁,等把这些都做完后,停战协议也该到期了,动武的时间来该来临。

想到彻底封锁,甘宁又忽然想起曹军的一百八十艘海船,他得到消息这一百八十艘海船正一直延续不断向北方运送江东的粮食,这是漏洞,得想办法把这批海船灭了,补上这个漏洞。

时间一转眼到了五月,柴桑街头出现了不少士子的身影,都是来自各地的士子,操着南腔北调的口音,很多士子都是第一次来柴桑,对柴桑的一切都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这些士子当然是来参加科举秋试,虽然距离秋试还有五个月,但这是第一次科举,谁都不知道会考什么内容,当然要早点来报名,了解考试范围。

而且报名后,还可以趁机到各地去游几个月,回来时正好参加考试,正好一举两得。

虽然古话说穷文富武,实际上那是唐朝以后才有可能发生的事情,雕版印刷全部普及,各种书籍也从昂贵的珍品走进了寻常人家,再加之官办教育的普及,穷人读书才成为现实。

而现在是东汉末年,一卷书的价格就要几贯钱,不熟读几千卷书,休想成为饱读学士,更何况还有求学的各种昂贵支出,想拜名师,得花大笔钱,所以在这个时代,穷文富武是不存在的,富文富武还差不多。

如果天赋迥异,两膀生来就有千斤之力,穷人靠武出头倒也有可能,但文绝对不行。

所以在柴桑城四处晃悠的士子,基本上都来自各地世家,短短一个月时间,已经超过上千名士子报名了,在接下来的几个月,还会有大量士子赶来。

陆逊请好友顾邵在一家酒楼内喝酒,一同来的还有朱据,吴郡朱氏族人,将军朱桓的族弟,还有一个稍微年长的士子,正是陆逊的堂叔陆绩。

陆绩父亲陆康死在孙策手中,后来陆家为了报仇,又劝说刘繇对孙策母亲兄弟下手,才引发了孙策玉玺借兵,来江东救亲,最终横扫江东,创建了东吴孙氏政权。

正因为有这些恩怨,陆家和孙家关系一直不和睦,甚至有些交恶。

孙策执政时,陆家绝不效忠孙氏,孙权上位后,陆孙关系才略有改善,陆绩出仕了,不过又因为陆逊效忠甘宁,令孙权不满,自然也影响到了陆绩的仕途,一直不得重用,在曹军灭了江东前夕,陆绩便辞职逃回了吴县。

陆绩虽然是陆逊堂叔,但比陆逊大不了几岁,也才二十馀岁,这次西楚科举,陆绩也跟着来摸鱼了,看看能不能找到机会。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